農業企業的重要職能之一是為社會提供基本物質資料以及可供生產加工的農副產品等初級原料,這是其他企業所不能替代的職能。正是由于這種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農業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哪些影響、應該如何積極應對,備受關注。
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
總體而言,從企業內部管理來看,由于開工復工延期、農民工錯峰返崗等原因,企業用工短缺,短期內企業運營較難完全恢復正常生產。同時由于產能受限,其資產結構、產品結構等都受到影響。從企業外部經營來看,由于原材料供應緊張、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產業鏈受阻等,農業企業生存受到挑戰。
就農業生產資料企業來看,很多農資企業儲備不足,生產能力趨于下降。2019年,氮肥、磷肥、鉀肥等基礎原料價格低迷,農藥大部分原藥價格下滑,農機行業也處在下行通道中,直接導致農資企業原料儲存不足。并且由于今年春節較早,絕大部分農資企業都將生產安排在春節之后。當前疫情之下,原材料進貨、員工復工、交通運輸等都受到較大影響,農資企業生產能力下降的趨勢值得警惕。
還需注意的是,禽類養殖企業受到了較大沖擊。今年春節前后,新冠肺炎疫情擴散波及養殖企業,全國許多省市出臺規定,禁止銷售活禽,特別是特種養殖(如竹鼠、野雞養殖等),并關閉交易市場。此外,由于部分飼料企業停產導致有些養殖企業飼料供應不及時,為防止疫情擴散,封路等措施導致禽類運輸困難等。
對于食品企業而言,除上述生產經營等方面影響外,銷售市場不利是其受影響最重要的方面。由于疫情的持續蔓延,產品嚴重滯銷。“封城封村”致使終端物料配送艱難。對保質期較短的產品,經銷商壓力增大,生產企業面臨退貨壓力。
總體來看,疫情的影響對中小企業的沖擊大于大規模企業,對民營企業沖擊大于國有企業,對重災疫區企業的沖擊大于輕疫區企業,對生產季節性強產品企業的沖擊大于生產季節性不強產品企業。
保障農業企業渡難關和穩運行的幾點建議
第一,強化疫情防控,確保員工及生產安全。2月8日,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于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 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農業企業應結合自身特點,按照《通知》內容,制定科學、合理、適度、管用的針對性措施,認真做好復工復產前以及生產過程中檢測篩查、通勤保障、個體防護等疫情防控工作。
第二,強化經營管理,盡量將損失降到最小。一是嚴控現金流。積極壓縮現金支出,降低成本;二是優化商流和物流。與上下游供應商、物流渠道、客戶等做好充分溝通,共同壓縮利潤,共擔虧損,互利共贏;三是創新信息流和科技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線上采購銷售,網上辦公、遠程協作和數字化管理等。同時根據疫情發展,挖掘自身潛力,適時調整和優化資產結構和產品結構,盡量將損失減少到最小;四是在此基礎上,農業企業要及時自我思考、自我總結和自我提升。在當前我國農業不斷朝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智能化、高端化等方向發展的大趨勢下,作為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企業應苦練這些方面的“內功”,真正做到既能應對各類市場風險挑戰,又能確保平穩供應。
第三,用好政策紅利,在困境中探尋變革。最近國家和地方在疫情防控期間為支持企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2月7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進一步出臺《關于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以及各地針對疫情出臺的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措施等。一是生產經營支持。包括停征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企業用能及物流成本、延期繳納稅款、支持應急科技創新、減免企業稅費和房租等;二是財政金融支持。包括給予獎補資金、實施貸款風險補償、增加信貸投放、降低融資成本、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增信力度、提供差異化“綠色通道”金融服務等;三是社會服務支持。包括援企穩崗和緩繳社會保險費、鼓勵相關熱線和信息平臺發揮作用、建立企業應對疫情復工復產幫扶機制、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賬款長效機制、建立貿易糾紛專項法律援助機制等。在當前疫情持續時間尚不明確的現實條件下,農業企業更應結合自身情況,切實理解政策要領,用好用足政策紅利,謀創新、尋變革、渡難關。
客服熱線:010-82626909
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51號首享科技大廈1005